
疫情加快了餐饮数字化转型的步伐,同时也加快推动了品牌化进程。在竞对和食客的双重作用下,越来越多的餐饮老板选择了做细分赛道。我们是做实体店品牌策划的,根据我们近两年来的实地市调大数据,以下三点是创业者最容易犯的,尤其是初创品牌。罗列出来,大家引以为戒。

误区一,经验丰富,没必要实地市调:
每当说到市调的时候,很多餐饮老板不以为然地说,我是老餐饮人了,太了解市场了,没必要调研。先说结论,盲目自信=自嗨=毁灭。存活就是让市场和顾客买单,但他们凭什么买单?因为你的门店就是根据市场和顾客的喜好来设计的,开业后自然就火爆。闭门造车,那就注定最多只有一副好皮囊。现在早已不是靠策划经验来布局的时代,因为Z世代的需求跟以往的客群不一样了。要想活下来,就必须洞察他们的消费习性,画像越清晰越好。

误区二,客群定位越广,用餐客群越多:
有的老板说,我们的目标客群是18岁到55岁。跨度太大,你一定成功不了,为什么?你没有客户定位,各个年龄层的喜好没法集中到一个门店里。8大定位讲究的是环环配套,四不像的门店,现在的寿命越来越短,因为当下的竞对都越来越体系化了,越来越多的老板注重品牌了,吃货的嘴越来越叼了。

误区三,品牌颜值不重要,产品好才是王道
大家有没有关注过一个细节,为什么西少爷、遇见小面、陈香贵在只有几家门店的时候,就得到了投资者的争相投资?三点:产品、包装和标准化模型,包装的权重不低于30%。试想一下,如果西少爷的包装跟传统凉皮店一样,他们也做不起来。
这是个颜值当道的时代,没有颜值,他们连进门的欲望都没有,哪还有机会品尝到你家产品?就像白墨老师说的那样,不换门头,就换老板。很多时候,新品牌的高颜值不失为一种好起点的加分项。可惜很多小微餐饮门店的老板,都没有这个意识。不要说投资大,投资跟材质有关系,跟颜色、排版关系并不大。
